摳發(fā)絲,頭發(fā)的摳出與邊緣顏色的處理(4)
在人像摳圖中,最頭疼的地方就是摳出頭發(fā),摳出頭發(fā)的方法也有很多種,根據不同人像選擇不同的摳出方法,對于簡單背景圖像,用蒙版http://www.tgudhdp.cn/tags/38847/屬性中的“選擇并遮住”工具就可以完成,當然,這個工具能干的事情不止是摳出頭發(fā),還可以對蒙版邊緣進一步調整,這篇就通過一個摳出人物的例子對這個工具進行講解。當然也會有一些細節(jié)的處理是其他教程不會提到的。
操作步驟:
我們的任務是摳出這個人物,并為其換上一個單色的背景
這個圖的背景并不復雜,我們用PHOTOSHOP CC2020中新出現的選擇類工具“對象選擇工具”來選出人物。
用法很簡單,就是選中這個工具,然后將所需要選擇的物體框選出來,PS會自動判斷需要選擇物體的邊界,然后生成一個選區(qū),如果還有需要加入選區(qū)的內容,可以按住SHIFT 鍵,繼續(xù)框選需要的部分,PS再次判斷邊界,將第二次選出的部分加入選區(qū),如果有些地方是不需要加入選區(qū)的,可以按住ALT鍵,將不需要的地方框選,PS判斷邊界后將不需要的部分從原選區(qū)中減去。當然也可以同時按住SHIFT和ALT鍵后進行框選實現選區(qū)交叉。默認的框選形狀為矩形,也可以在模式中更改為套索,框選時不需要很精確,只需要將待選擇的主體包含在選框內即可。
用“對象選擇工具”選出這個人物,因為背景比較簡單,除了頭發(fā)部分外,“對象選擇工具”計算出的選區(qū)都是我們需要的,不用再做調整,點擊“添加圖層蒙版”按鈕。
選中蒙版,單擊蒙版屬性中的“選擇并遮住”按鈕,
選擇并遮住的界面中,右側有一些可調參數,先一一介紹一下。
視圖模式:這個位置主要是調整左側操作窗口的顯示方式,根據自己的習慣和作圖需求選擇即可,以“洋蔥皮“為例,選擇他后,被蒙版遮住的部分以”洋蔥皮“即透明底顯示,只能看見被選中部分,下方的透明度滑塊就代表蒙版的不透明度,拖動下方的透明度滑塊,拖動到0,蒙版全透明,拖動到100,蒙版不透明。其他的視圖模式自己上手試試看就明白,這里不再贅述。這個視圖的選擇只是為了觀察方便,對處理的結果沒有影響,對于我們要處理的這幅圖,我將視圖選擇為”白底“,透明度100,看的會比較清楚。
邊緣檢測:拖動半徑滑塊,PS會將原蒙版向外擴展,并判斷在半徑范圍內屬于所摳出主體的部分進行加入,當不勾選下方的“智能半徑“復選框時,這個擴展方式是對應全蒙版的, 每個部分的擴展幅度都是相同的,如果勾選了”智能半徑“復選框,擴展的幅度就是由PS來判定哪個地方需要擴展的多一些,哪個地方需要擴展的少一些。這個工具的典型應用就是摳出動物,動物是全身毛發(fā),我們可以用該工具來自動判定毛發(fā)邊界 ,如果全身毛發(fā)長短不一,就可以勾選”智能半徑“復選框,拖動半徑滑塊來看看效果。當然,自動判定的工具,最終的輸出效果跟原圖關系緊密,不要指望每幅圖都能處理好。更多時候,我們會用下面會講到的”調整邊緣畫筆工具“手動調整。
全局調整:
下面的這些滑塊,是針對全蒙版進行的調整。
平滑:向右拖動滑塊,會增加邊緣的平滑度。
羽化:向右拖動滑塊,會增加邊緣的羽化程度。
對比度:增加蒙版邊緣的對比度,如果是硬邊蒙版,邊緣已經是非黑即白的最大對比度,所以這個滑塊就沒什么用處,如果蒙版邊緣有羽化,可以通過增加對比度的方式增加邊緣銳度。
移動邊緣:左移滑塊,蒙版向內收縮,右移滑塊,蒙版向外擴展。
輸出設置:
凈化顏色:這個復選框主要是針對用“調整邊緣畫筆”調整過的邊緣部分的,他會用該畫筆繪制所影響的區(qū)域,用所在蒙版邊緣對應的原圖顏色填充,從而去除邊緣所遺留的背景色。如果看不懂的話,下面摳圖過程中會有截圖,直觀的說明。
輸出到:這個選項決定要將修改過的蒙版怎樣輸出,選項內寫的也很清楚,不再贅述,一般我們選擇“新建帶有圖層蒙版的圖層”,這樣會輸出到一個全新的帶有蒙版的圖層,不會破壞原蒙版。
左側的幾個選擇類工具,除了“調整邊緣畫筆”工具,其他的在摳圖基礎的前幾篇中都已介紹過,不再贅述。“調整邊緣畫筆”在后面會用到,這里也不再贅述。
接下來我們來調整我們的例圖,先觀察衣服邊緣,并不是很平滑,向右拖動平滑滑塊,讓邊緣變平滑,我拖動到35,其他滑塊對于這幅圖來說沒必要調整。
接下來處理頭發(fā),用到處理頭發(fā)的利器—“調整邊緣畫筆工具”,左側工具欄中第二個,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頭發(fā)的邊緣,用盡量小的調整邊緣畫筆涂抹,這樣原來未被選中的外圍頭發(fā)絲就會被選中了,如果要恢復原來的邊緣,只需按住ALT鍵,再次涂抹需要恢復的部分即可。(畫筆的半徑盡量小一點)
處理完成后,選中凈化顏色,輸出到“新建帶有圖層蒙版的圖層”,點擊確認。換上一個單色新背景,調整一下人物顏色和亮度,完成更換背景操作。
到這里,其他教程可能就結束了,但是我這里還沒完。這里再補一波理論,合成圖的好壞,關鍵在于細節(jié)的把握,尤其對于頭發(fā)來說,摳出只是起點。邊緣顏色的處理,才是拉開差距的地方。
先來看看凈化顏色這個復選框都干了什么,我們來看看未使用凈化顏色和使用了凈化顏色的區(qū)別,
勾選了凈化顏色
未勾選凈化顏色
可以看到,凈化顏色在我們涂抹的頭發(fā)區(qū)域自動填色,為什么要填色?因為頭發(fā)絲很細,在外飛揚的頭發(fā)或者邊緣的頭發(fā)都會帶有背景顏色,如果想將摳出的人物放在與原背景亮度或顏色差異較大的新背景上時,這個頭發(fā)邊緣的顏色就會暴露出來,后面會有對比圖進行說明。用凈化顏色后,就等于在摳出的這些發(fā)絲中涂了一層頭發(fā)色彩,從而消除遺留的背景色。不過,同所有的自動工具一樣,凈化顏色也不是萬能的。后續(xù)我會獨立開篇說一下頭發(fā)邊緣顏色處理的較通用的方法。
這次我們不勾選凈化顏色,直接將頭發(fā)摳出,更換單色背景,可以看到,頭發(fā)邊緣的顏色在新背景中顯現出來。這就是摳出頭發(fā)后要處理邊緣顏色的原因。
頭發(fā)邊緣含有原背景色
看看是否勾選“凈化顏色”的區(qū)別。
勾選了凈化顏色
未勾選凈化顏色
當然不是更換所有背景,頭發(fā)邊緣顏色都會這樣明顯,都需要勾選凈化顏色,判斷是否需要勾選凈化顏色,這里再介紹一個經驗方法。我們選出一部分原圖頭發(fā)周圍的背景,可以使用套索工具,再按CTRL+J復制到新圖層,
再選擇,濾鏡—模糊—平均
用取色工具吸取平均后的顏色,
可以看到其B值是78%,
根據經驗,新背景頭發(fā)周圍的顏色的HSB值,如果大約在(B值大于78%,S值小于(100-78)%,H值任意)的區(qū)間內時,頭發(fā)邊緣顏色就會和新背景顏色很好的融合,不需要進行調整,簡單的說就是飽和度和明度范圍在下圖取色器的紅色正方形框中的區(qū)域時(顏色可以任意),頭發(fā)邊緣無需調整,都能很好的融合。
學會了嗎?到這里就完成了,同學們快快動手練習起來吧,相信同學們可以掌握其中的訣竅,做出自己滿意的作品,但是關鍵還是要練習才行呢,操練起來吧。